十年艾滋
|
|||||
引言 20世纪末,艾滋病刚传入中国,在国内横行肆虐,带来了无数人间悲剧。 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谈“艾”色变。 时至今日,人们对艾滋病也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那么我们从2007年到2017年的相关数据入手, 在这十年间,艾滋病是否有得到大家更为客观正面的看待呢?
|
|||||
十年过去 |
|||||
接受、正视灾难的前提是直面了解现实。 2007年-2017年十年间,艾滋病疫情形势并不乐观。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在2012年-2013年间曾一度有所下降,然而在2014年后,感染人数出现增加倾向,截至2017年6月30日,我国共有718270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死亡人数近乎是十年前人数的十倍。 *数据来自《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2008年中国艾滋病疫情状况及监测方法》《中国2009年艾滋病感染报告情况》《2010年全国艾滋病疫情数据》《2011中国艾滋病调查报告》《2012年11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2013年12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 《2014.11.27艾滋病疫情流行概况》《2015年12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2016年11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疫情发布:2017年第二季度全国艾滋病疫情》 |
|||||
比艾滋更可怕的 |
|||||
为了更细化感知艾滋病患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我们对2007年-2017年间艾滋病患者受各类相关人员的歧视程度进行了占比分析。数据表明,艾滋病患者受其领导歧视比例占最高值,达54.8%;客户与同事紧跟其后,说明艾滋病感染者在工作环境中受歧视最为严重。 我们还抽取了在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27日一年间,我国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上有关于艾滋病的言论,分析了这些言论中所含有的情绪属性。其中占最大比例的情绪属性为高兴,即言论内容多为积极、正面的,这显然是个可喜的结果,证明当下社会舆论对艾滋病评价以积极正面居多。在当下的网络繁荣时代,媒体的传播速度变快,传播范围变广,所以作为媒体,对公众进行正向引导必不可少,应进行更积极正面的思想引导,驱散更多关于艾滋歧视的错误想法。 *数据来自来自沃德社会气象台 |
|||||
媒体的作用 |
|||||
由于艾滋病没有可以预防的疫苗,也无法痊愈,病死率极高,加之其传染途径之一与性挂钩,人们便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同时也认为艾滋病是与男同性恋的性行为有关,患病即是道德败坏的证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缺乏又加剧了歧视。所以由艾滋病引发的歧视,不仅是对艾滋病患者的侮辱,还干扰着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是控制艾滋病进一步传播的一大障碍。 为此,我们抽取了若干个国内的主流媒体门户网站作为样本,统计2007年-2017年间各网站对艾滋病的报道数量,来探讨这十年间我国媒体对艾滋病关注度的变化走向。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在2007年-2012年间,只有中新社对艾滋病有较高的关注度,在2014年后,各媒体才纷纷提高了对艾滋病的关注度,但在2014年后,中新社对艾滋病的报道数量反而减少了。 *数据来自各门户网站标题关键字搜索 |
|||||
那媒体对艾滋病的关注具体落在了哪些点上呢?我们对2007年-2017年间有关于艾滋病的新闻报道进行词频抓取,出现次数越多的词汇在图中显现越大,其中最为醒目的词汇是“感染”“疫情”“检测”“防控”“防治”等,可见十年来媒体的关注点比较正面直接。对于一种疾病最有效的科普点便是疾病的感染路径、相关的疫情检测情况和防控防治措施,这体现了社会媒体运用自身的传播力科普对抗疾病是最为理性有效的方法。但从图中也可看出,相比其他关键词语,“歧视”这个词语的占比并不算高,所以关于艾滋反歧视方面,媒体还应做到更多。 *数据来自百度搜索相关文章数据词频爬取 |
|||||
共抗艾滋 |
|||||
经过对这十年间艾滋病的形势归纳中,我们可以发现,艾滋病的感染、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且患者在工作环境中最易受到歧视,这些冰冷的数字提醒着我们仍需勇敢直面现实,积极解决问题。与之同时,我们仍可从近年来社会舆论的情况分析中,感觉到人们心态的进步,证明了社会大众对于艾滋病的重视。
|
|||||